它改编自巴金的名著《家》,在深厚的文学背景下,歌剧《鸣凤》将会呈现出什么样呢?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
今天所听到的歌剧与西方传统歌剧是不一样的,它改编自巴金的名著《家》,在深厚的文学背景下,歌剧《鸣凤》将会呈现出什么样呢?
在演出前夕,许多观众也包括我自己,都有着疑问这种舶来品嫁接在中国的土壤上会不会水土不服。全程观赏下来,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式歌剧。经典的人物故事,G大调的旋律,D小调的配合,将人物的内心变化通过旋律逐一展现演化。期间,赏析部分的讲解,从男女声部对于角色的区分,音乐变化对于内心的转变,甚至是和声的来源转变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和意境。
读过《家》的人,对鸣凤这个角色一定记忆犹新。虽然,她只是高家一个小丫鬟,整本书中关于她的描写一共就四页纸。但是,她鲜明的人物个性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比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还要深刻。
观众席的灯光渐渐暗下来,身着水蓝色的衣裤,头戴红花,梳着长辫的鸣凤提着水桶轻快的走上舞台,带着些女儿家的期盼,以蓍草占卜,期待着自己的姻缘,幻想着自己的良人。音乐是晴朗欢快的。三少爷觉慧的出场,将调子带上了第一个高潮,鸣凤因为身份地位而产生的自卑,被一点一点的化解,当两人坐在一旁的台阶上谈笑,我也在不知觉间微笑了起来,真实的感受到俩人甜蜜的气息。但很快,冯乐山与大哥一行人的出现,打破了鸣凤与觉慧之间欢乐的气氛。随着舞台上明亮的灯光逐渐暗下来,第一幕接近了尾声。
第二幕的音乐不再如此轻快,听一旁传来的钢琴声略显哀伤。整幕都以瑞珏的规劝陈姨太的嘲弄周氏不带任何转圜余地的通知何明凤那近乎绝望的悲伤所充斥,音乐的越发的低沉,台上的鸣凤悲伤的哭泣。但在那个时代,老爷的命令就是天,没有人敢违抗,可又有哪个女孩子不希望嫁给一个心心相惜的人呢?
第三幕开始了,鸣凤衣着换成了暗淡的橘黄色,走出来的脚步都略显沉重。她不停的回顾这自己从小长大的院子里,流露出不舍的深情。可是更为伤心的是,她对觉慧的求援并没有收到任何的回应,眼高手低的觉慧于甚至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便把她遣走了。鸣凤的表演配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她的手在空中触碰着虚无的空气,看得人哀伤而心酸,明天又明天,明天总会更好,可是她已经没有明天了啊……
最后与更夫进行生与死的探讨,坚定了鸣凤赴死的决心,再多的台词已不能表现她的心声,唯有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抒发着鸣凤的情感。
在封建礼教面前她没有选择妥协,在爱情面前她选择做最真的自己,在被束缚面前她选择追求自由。所以宁可投湖自尽也不愿去做别人家的姨太太。鸣凤离去,歌剧并未戛然而止,音乐的调子重新变得温暖而舒缓起来,云霞深处仿佛是一条脱离苦海的路。
舞台不大也不华丽,伴奏也就是舞台角落坐落的一台钢琴,或许没有管弦乐队强大的震撼力,但合唱与钢琴之声依旧声声入扣,过耳穿心,再配上演员的唱腔以及简约的灯光,依旧精彩绝伦,让人仿佛真的身临其境,舍身感受到那种无望的悲伤。
把鸣凤搬上歌剧的舞台,让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就算是没有读过《家》的观众,也会喜爱上这个小丫鬟。在时代背景下,她敢爱敢恨的性格,让当今的现代人也为之佩服。她敢于对抗的勇敢,让现如今的我们也为之感叹。最后,选择投湖自尽的魄力,当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虽然鸣凤所处的那个旧时代距今已经远去,但是这些与旧制度、旧势力抗争的精神,争取人的自由,憧憬美好新生活的梦想,到现在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想一部歌剧的表演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观众完演出会收获了些什么,才更有意义。舞台上演的是故事,舞台下是每一个人感悟到的是自己的人生。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