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华奖”舞台剧目展演活动于11月29日晚落幕,纵观艺术节剧演,题材和形式十分多样,其中,以高校师生为创作班底的校园艺术也占据一席之地。
“戏剧发展需面向未来,要重视校园艺术。”
“校园艺术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它的发展值得期待。”
羌族情景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
话剧《哥们,折腾吧!》
“艺术盛会 人民节日”首届四川艺术节于11月30日落下帷幕,作为此次艺术节主要版块之一, “四川文华奖”舞台剧目展演活动于11月29日晚落幕。
纵观艺术节剧演,题材和形式十分多样,包括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及有整体构思和主题的整台或组台的歌舞共29台。参加展演的剧目多是来自全省各市(州)、省直院团、行业院团。其中,以高校师生为创作班底的校园艺术也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在众多职业院团和演员的“围攻下”,他们是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观众呢?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发挥名著效应
作为剧目展演首秀,11月2日,由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制作的大型民族题材话剧《尘埃落定》在四川省川剧院开演。
该剧改编自阿来“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主要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四川阿坝地区各土司集团间、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他统治的人民以及土司与国民党军阀间错综的矛盾和争斗,呈现了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全过程。
主创人员之一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介绍说,“《尘埃落定》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部小说,一直以来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所以,在决定排这部戏时,以穆兰为首的创作人员,也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另外,穆兰提到包括主人公之一的“二少爷”在内的很多演员本身就是藏族,“自家人”演自家的故事,再加上演出的作品是名著,怎么会不让人期待呢?”
阿坝师范学院:羌族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与民族艺术特色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
羌族萨朗是典型的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在羌族及其周边地区和涉羌地区广为流传。首届四川艺术节上,它由阿坝师范学院演绎,加入四川文华奖剧演中。11月12日晚,大型羌族情景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在四川歌舞大剧院上演。
《云朵•萨朗姐》是以岷江上游的羌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瓦尔俄足”为创作背景,选取民俗活动中所包含的民间传说、民歌、器乐、说唱、舞蹈等艺术形式为创作元素,将羌族传说中的歌舞女神“萨朗姐”作为母亲文化的主线,力求把乐舞中的多种萨朗形式、羌笛、羌绣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于舞台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云朵·萨朗姐》是阿坝师范学院将羌族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与民族艺术特色教学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果。该剧的主创之一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副主任张刚介绍说,萨朗是羌族独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学院地处阿坝藏羌族自治州,近年来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阿坝藏族的锅庄和羌族的萨朗,还被纳入学生文化传承的基础教学,每年全校的新生都要学习,并计入学分。
张刚还提到,《云朵·萨朗姐》主创团队以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的专业老师为主,演员则是在校学生。由于地理位置,学院拥有浓郁的藏羌文化底蕴,创作人员拥有着天生对民族舞蹈的天分和兴趣,学院也在这方面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旨在发扬阿坝民族特色文化。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经典剧目再现
川剧《望娘滩》是已故著名编剧李明章于1953年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创作的高腔作品,上世纪90年代,陈智林凭借在《望娘滩》中的精彩演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今年6月,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组建的四川省青年艺术团邀请“二度梅”陈智林和“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分别担任艺术总监和演出总监,由著名导演毛庭齐执导,重新创排《望娘滩》。11月11日,该剧在四川省川剧院上演。
作为主创之一,此次演出的艺术总监、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在接受四川艺术网的采访时说,这次演出比较完整地把《望娘滩》的故事的表述出来,整个演出把舞蹈、杂技和戏曲的语绘非常巧妙的融入在了一起。陈智林还提到,同时融合也是戏曲发展的一个方向,所有能够为舞台服务的元素都应该成为戏曲最优秀呈现的一部分。
四川传媒学院:青春 阳光 正能量
“青春、阳光、正能量”近来火热的关键词眼,也被纳入到四川艺术节的剧演中来。11月28日,话剧《哥们,折腾吧》在四川省川剧院上演。该剧以大学生创业为题材,讲述了五个大学毕业生在经历求职被拒、创业失败、留学被骗、爱情破灭等一系列人生挫折后终于寻找到自我和人生方向的故事。
《哥们,折腾吧》编剧李佳木介绍,这是一部带有先锋特色的现代话剧,将大学比喻成孵化器,大学生都是孵化器中的试验品,孵化的过程,也是历练成长的过程。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见与反思,抨击社会丑恶,探索人性的复杂、脆弱与闪光,在表现理想遭际现实的无奈与苦涩的同时又充满希望、信念和坚韧。
“青春、阳光、正能量”,话剧《哥们,折腾吧》融入了这些当下流行的字眼和元素,把“学院派”的韵味充分发挥。李佳木说,剧中主人公的故事都是取材于学校的真人真事,舞蹈、服装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创作灵感源自学校表演系一位学生的事迹,可以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校园剧。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与川剧完美结合
“戏歌剧”,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种艺术形式?
11月27日,由南充市歌舞剧院原创的大型“戏歌剧”《追梦人》在四川歌舞大剧院精彩亮相。该剧用川剧经典剧目精华片段作为“戏中戏”的点缀,在民族、地域、时尚、阳光、诙谐、活泼的总体风格下,营造出鲜明的学院特色与艺术氛围。虽然所有的音乐都和川剧有关,但绝不是川剧音乐的原样呈现,其中,戏曲、歌剧、舞蹈、话剧、诗剧等舞台表现形式的有机融合是最令人震撼的。
《追梦人》出品人、导演李力表示:“之所以叫‘戏歌剧’,是因为这台戏以歌剧为载体,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结合了传统戏曲元素,紧扣川剧这个主题,把川剧的音乐和西洋歌剧巧妙地结合,再加上舞蹈、歌剧的咏叹调等歌剧特色,是一次尝试,也是一种创新。当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身为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创造。
“现今许多年轻的观众不太了解也不太愿意去关注川剧,而综合性的川剧艺术更处在比较尴尬的一个发展阶段。”该剧的总导演龙立孝表示,“因此我们愿意做出这样一个尝试,做一个真正的‘追梦人’,让川剧更美,让年轻观众走进川剧剧场。”
专家:戏剧发展要面向未来 不能如“无源之水”
校园艺术是四川戏剧发展一个重要力量,它代表的是戏剧的未来。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主任丁鸣表示,“戏剧要发展必须要面向未来,否则即是无源之水,不能长久。”丁鸣说,因此戏剧要创新、要向年轻人辐射,而学院在这一点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他提到,校园艺术的发展也是文化厅和剧目工作室致力于发展的一个方面,今后也将在这点投入更大的时间和精力。
著名戏剧评论家廖全京表示,在此次艺术节剧目展演中,自己十分关注校园艺术,几乎每一场都会前去观看。“演员的表演和剧情设计有一些稚嫩,但剧目中所表现出的“灵性”是值得肯定的。”廖全京说,校园艺术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它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校园艺术的未来值得大家期待。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