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四川艺术节上,大众评论员第一次坐上了“高堂”。11月26日,作为首届四川艺术节系列评论活动中的一项,大众评戏活动在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举行。11位大众评论员和廖全京、盛长滨、李祥林等几位专家一起,一字排开坐上了主讲台,共议展演剧目得失。这在四川艺术界还是第一次。
台前:
大众评论员敢“开枪”
“这届艺术节提倡重评论不重评奖,从今天的座位就能看出来。”大众评论员廖艺力说,这让自己很兴奋。不过,这位在锦江区文化馆工作的编剧直言,不少剧目让自己很失望。“我兴致勃勃地去看戏,但几乎每天晚上都被日本飞机‘轰炸’,没有例外。”他建议反映二战题材的艺术作品,借鉴一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不要把历史事件重演一遍。
而“90后”大众评论员、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杨云霞从头到尾看了10多场演出,她的点评不留情面:“《丝路德阳》演出后,旁边不少观众在说,演的什么啊?它没有一根主线,LED大屏幕上各种背景做得很炫,把舞台都湮没了。”杨云霞表示,我们“90后”经常看电影,电影里各种特效都看得到。戏剧是靠演员的表演,所以应该在剧本和演员表演上多下功夫。
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丁鸣忍不住插话:“这位同学的话非常尖锐。大众评戏就是要敢说,就是要把文艺批评的声音传出来。”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大众评论员往往不是业内人士,所以他们敢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说出来的都是大实话。”
幕后:
10+N促进四川文艺评论
丁鸣告诉记者,秉持评论重于评奖的原则,首届四川艺术节举办了系列评论活动。“一方面,邀请了廖全京等10位专家评论员;另一方面,面向大众征集30名大众评论员。”
在首届艺术节期间,省文化厅还与四川日报联手,举办了“发现‘四川文艺新锐批评’”活动,邀请普通观众担任大众评论员,为剧目打分、提供简短的“随手评”。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省剧目工作室征集和“发现‘四川文艺新锐批评’”活动,先后有近百名大众评论员参与到活动中,“随手评”数量则达到600多条。
“大众评论员对于文艺批评的兴趣难能可贵,当然还更多地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这次让大众评论员和专家一起评戏,就是希望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丁鸣告诉记者,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已经为这批大众评论员建立了档案,并将其作为长期培养对象。“以后有舞台艺术展演活动,都要优先考虑他们。”通过10+N、专家+大众的方式,促进四川文艺批评的发展。
大众评论员的声音也有市场。当天的大众评戏活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川剧“梅花”肖德美悄悄坐在观众席。“我监制的川剧《挂印知县》以后还想进高校,所以来听听大众评论员的意见。不少评论员提出,剧中的歌舞部分可以缩短一些,我觉得很中肯,我们会对此作调整。”
“随手评”选摘
好戏!似一幕歌剧,为观众讲述了一台“化干戈为玉帛”的千古经典佳话。编导虚实结合情境,故事节奏适合现代人的观赏节奏。剧中人物武则天等刻画有血有肉。稍显不足的是第一场背景音乐压住了台词。——潭勇评川剧《武则天与婉儿》
在地方艺术特色上的展演可圈可点,但部分节目与主题之间略显牵强。德阳处处好、时时好——受众所接收到的便是颂歌式的展演。宣传片与舞台艺术之间,如何达到较好的融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若舞台艺术丢失了其本位,倒是有些可惜了这一番文化古韵。——钟明俐评综艺晚会《丝路德阳》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