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类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资源,它存在于物质领域,又存在于精神领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地方软实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路径。
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类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资源,它存在于物质领域,又存在于精神领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没有文化资源,就如同没有自然资源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今天,“绿色经济”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关注,文化资源及其业态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地方软实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路径。笔者试结合二十余年文化工作经历,谈谈用传统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希望能对四川省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参考。
传统文化资源是各地区的无形金矿和特殊的庄稼
把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各地区无形的金矿,是指各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给当地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巨大宝藏。把传统文化当作特殊的庄稼,是指伴随着农业文明的繁衍,传统文化是在各地区特殊的地脉基础上形成文脉的一切特征的综合体。这些文化资源作为当地特殊的庄稼,是生产特殊粮食----精神文明的庄稼。但是现实情况是,地方文化系统尚未从“庄稼”的层面去研究。传统文化中,除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和诗词、歌剧等极富格律的经典文化(规范文化)外,那就是由老百姓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相对于经典文化而言的,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植根于民间,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程式化,有很强的民间影响力。近些年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间文化精华的体现,更是应对“城市化”进程和民间文化个性丢失的现状而提出的挽救民间文化,保持民族、区域个性的重要步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资源,是牵动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元素。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就是一个百年老店。笔者在遂宁打造观音文化的时候,曾经和一位著名的上市公司的老总开玩笑说,“你的企业资金上百亿,但一百年后你的企业在不在就不知道了。但观音文化百年后仍将继续存在,并且对地方的贡献及影响力会与日俱增。”所以,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就是一个产业链、产业群,甚至大于一个上市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资源是无形的金矿和特殊的庄稼,是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载体。
文化软实力的东西方文化背景及建构
(一)文化软实力的东西方背景
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美国充当世界霸主的地位,一直运用两种手段,一个是胡萝卜,一个是大棒。但随后的发展并不尽人如意,就采用文化意识形态的输入来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由此形成了胡萝卜﹢大棒﹢文化软实力的全球战略。由此人们不禁会问软实力是来源于西方?其实在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有“软实力”的思想。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的天下” ,“不战而屈人之兵”,楚汉战争中刘邦用“四面楚歌”瓦解楚霸王军心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成为运用文化软实力的高手。历史学家高度评价毛主席运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800万部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精华之笔。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全民族的高度提出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今天,面临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生态资源的大量破坏,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保持党的先进性,让世界拥抱日益强大的中国,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文化软实力从民生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
(二)文化软实力的“四力合一”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内容。分为内力和外力,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其中,内力又分为凝聚力和创新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标志;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才能体现其生命力。对外而言,文化软实力要传播出去,借助一定的媒介传播到其它地区,形成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凝聚力。在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力的同时,还要形成吸引力,吸引资金和技术来投资,形成产业优势。只有四力合一,才能打造真正的软实力。
(三)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容
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反映当今中国社会城市发展的某种困惑。在农耕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转变过程中,城市的个性正在逐渐的消失,代替的是随之之而来的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和高楼大厦。表现在现实中那就是,“到处都是我们的家,到处都不是我们家”的尴尬境地。怎样在日益发展的市场浪潮和城市化进程中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发出自己独有的声音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中重要的内容。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容,首先考虑的是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立足于纷繁复杂众多城市的一个标签,对当今实行以个性化行销为主的城市营销具有核心作用。
在考虑城市形象的前提下,要考虑一个城市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必须是以城市形象为前提的。实际就是城市形象的细化和延伸,做精做细城市形象为城市话语权的确立创造基础条件。有了话语权就可以宣传自己的城市个性和城市内涵,以此为动力,提升城市的个性宣传和文化内涵,从而形成城市认同感,提升当地居民对本城市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这些文化内容和城市个性逐步为当地居民所接受,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当地城市的竞争力。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密码“12345”
传统文化资源无形金矿的开发,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根据笔者二十余年的文化经历和国内外文化事业发展的先进个案和失败教训总结出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密码“12345”。
“1”指的是一个中心,就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要坚持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理论为中心。
“2”指的是二性,不可垄断性和可再生性。指的就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不可垄断性和可以复制再生。
“3”指的是三圈,核圈、体圈和壳圈。指的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要坚持走三个阶段,逐步展开,不可偏废。核圈指的是文化创作的结果、成品和内容;体圈指的是文化的六大产业,出版发行产业、报刊媒体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文化旅游、娱乐收藏产业。任何一项创作的内容,都可以融入六大产业,形成文化产品,这是第二个阶段;体圈就是第三个阶段,是文化和其他行业的结合,提升其他行业的附加值,如文化和农业的结合形成的实体山核桃之乡、柠檬之乡、竹文化之乡等就是文化与其他行业结合的结果。
“4”指的是四种关系: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事业与产业。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处理好上面四种关系。
1)民族与世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鲁迅当年所说的话,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地方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另一方面,“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提倡地方文化在融入世界过程中,要注意吸收世界元素,吸收世界的普世价值,打造世界+民族,熟悉的陌生和传统+现代,时尚的古典的优秀作品。
2)保护与开发
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味的保护,不开发是假保护;不讲原则的开发就是破坏资源的盲目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应坚持科学开发的原则,科学的开发就是合理的保护。
“5”指的是五要素,它是构成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五个重要环节:项目、产品、品牌、受众、企业。
文化产业发展途中的曲折及失误
要正视当前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激烈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源不再唯我独有,我们正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和资源外部掠夺。民间文化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是占有资源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竞争还是要比开发力度、进入市场的速度以及市场运作能力等的竞争。 然而产业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产业化以市场为基本取向,生产由市场进行调节,由于价值规律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局限性,它既为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带来良好的机遇,又使民间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危机,带来负面作用。在近十几年的曲折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也走了很多弯路,具体表现在:
一是在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机械复古---迎合世俗。单纯机械地模仿前人,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丧失了地域性这一民间文化的重要特色,导致一些民间文化产品品位和价值今不如昔,这在旅游品市场上表现最为明显。
二是掠夺破坏式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使不少民间文化失去了原始生态特色,丧失了赖以生存和传承下去的意义。
三是抄袭模仿-----雷同开发。以工业化的思路打造文化,一些民间文化产品雷同,失去了个性特色。
四是以文补文-----满身补丁。没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在以前粗浅开发的基础上,小打小闹,浅尝辄止,以文补文,满身补丁。
五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没戏。文化只重视搭台的热闹而不注重经济的收益,文化没能形成事业及产业双轮驱动。
六是伪民俗-----弄虚作假。传统文化开发必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的形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有些地方为了哗众取宠,取得一时的眼球市场,制造伪民俗,弄虚作假。
七是脱离生产生活-----遗产当遗体。传统文化来源于群众,必将为群众所服务。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必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政策,任何脱离群众生产生活---把遗产当遗体来供养的做法都将失去任何意义。
八是争抢故里-----以信史代民俗。民俗是约定俗成的而非真有其人。民俗人物中的故里也可能以信史的研究将民俗引入它途。
尽管文化软实力最先提出是国家战略之需要,但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先重视并加大文化软实力建设,谁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从而迅速形成聚众效应和裂变效应。四川地处祖国的大西南,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一方面四川全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放在两个文明(即泛义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来定位,另一方面,四川全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依托巴蜀文明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来思考,深刻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形成自己独有的符号和标签,形成自己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事业和产业集群,形成聚众效应和裂变效应,让“软实力硬起来”,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实现区域文化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