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蜀中三杰”唐甄:敢把帝王称盗贼

  • 2017-04-12
  • 华西都市报
  • 加入收藏
  • 分享: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敢把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称作掠夺天下人财富的最大盗贼,而且是惨杀天下人生命的罪恶凶手。如此血性直爽男人,就是唐甄,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


  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


  四川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李亚宁,早在50年前便开始关注唐甄,对其思想成果潜心研究后,书成17万字的文本。


  “恩格斯有句话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时代。”4月7日,谈及唐甄,李亚宁斩钉截铁,“唐甄就是那个时代的巨人”。


民主思想先锋

完成启蒙思想读物《潜书》


  明末清初百余年间,战乱此起彼伏,封建专制压榨,民不聊生。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的确,这个时代产生了唐甄。


  明崇祯三年(1630年),唐甄出生于四川达州,幼年一直在此度过。8岁时,因为父亲唐阶泰考中进士,上任吴江县令,唐甄从此跟随父亲宦游,先后在江苏、江西、北京、南京等地待过。唐甄从小展露才华,“十四五岁,即嗜古学,精进淬砺,不拘拘于师说,落笔卓有端绪。善为歌诗,集中如《散病》、《独饮》、《春游》诸诗,皆少作也。附居舅氏李研斋(抗清英雄李长祥)家。太夫人督课甚严,故先生有‘昼当课其文,夜当课其诗’之句。”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28岁的唐甄回四川阆中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他还赴北京参加过进士考试,未中,旋即参加吏部考试。清康熙十年(1671年),42岁的唐甄任山西省潞安府长子县知县。


  上任之初,唐甄意气风发,体恤民情,看见民不聊生,便首先发动百姓栽桑养蚕。他“以身率之,日省于乡,三旬而树桑八十万本,民业利焉。”他看见当地官吏采用酷刑,欺压百姓,过于残忍,纷乱不断,便整顿吏治,废除酷刑,“夹棍非刑,废置不用。民化其德,狱讼衰息。”深得百姓好评。


  正当唐甄大刀阔斧实施自己政治理想抱负的时刻,却因为逃犯的事情被牵连,被免职,唐甄只当了10个月县令。


  彼时,因张献忠率部进川战乱后,四川山河破败,唐甄难以归乡,于是客居江苏潜心苦读笔耕。在这里,他当过家庭教师,卖过字画,做过小生意。但经商赔本,晚年的唐甄越发穷困潦倒,甚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萧然四壁,炊烟尝绝。日采废圃中枸杞叶为饭。衣服典尽,败絮蓝缕”,处境十分凄凉。


  物质生活败落的唐甄,并没有走上封建社会落魄文士的老路,反而整日“陶陶焉振笔著书不辍”。他坚持信念,用毕生的力量实现理想,并把力量贡献给社会,哪怕自己是一个穷困书生,“岂可求诸外而忘其内,顾其小而遗其大哉!”


  最终,这个读书人的社会良知,经三十多年呕心沥血,锻造成一部精神财富--《潜书》。


  《潜书》共97篇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学术,重在阐发“尽性”与“事功”相互统一的心性之学;下篇论政治,旨在讲求实治实功抑尊富民的治世之术。他以激励的言辞、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出自己的社会主张、政治革新、治学思想、军事谋略等,被后来的学者推为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锋。


市民经济家

提倡商品经济自由贸易


  经商失败,是唐甄学术生涯的一笔财富。因为这次经历,唐甄深刻体会到统治阶级利用封建特权,扼杀工商业资本的暴行,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他看来,这是“穷其宝而攘其命”的“虐取”。


  唐甄认为,如果“官不扰民”,工商业者“因自然之利无以扰之,则财不可胜用矣。”官府应该允许自由经营。他强调的是“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也就是说,“自然之利”不该是皇帝私人的产业,而是天下所共享的。


  改革货币是唐甄最有特点的想法之一,是其推崇的促进流通的商业措施。他指出,以白银作为货币,限制了财物的交换,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夫财之害在聚。银者,易聚之物也。”要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实现民众的生活富裕,“救今之民,当废银而用钱”。因此,唐甄认为,用铜钱取代白银,商品交换才能更好地得以进行,并可消除白银易聚之弊,发挥货币的流通作用。


  经济上主张自由经营,政治上也要求平等。披着古代圣贤的外衣,唐甄却提出了近代人的要求,有社会平等的渴求。他说人不应该分贫贱、尊卑,当然也就无分等级,无分族类。这是从“圣众同道”,“得志于所生”推论出人人都可以成为“治世”圣贤的政治平等结论。


  如此一看,唐甄提出了同时代最彻底的民主思想。


平民政论家

主张老百姓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


  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唐甄真真切切认识到普通老百姓的历史作用。比如有了老百姓,土地才有人耕种;土地有人耕种,社会财富才能创造出来;有了社会财富,才能保证消费。


  “立国之道,唯在于富,富在编民,不在府库。”唐甄主张的富民政策,让人眼前一亮。“国无民,岂有四政!封建,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意思就是,只有民众丰衣足食,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如果民众贫穷困苦,必将导致国家灭亡。


  最重要的,立国之富不在国库财富充盈,而在民众生活富裕。唐甄说,“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也就是说,从足食到养民,从养民到论功,从论功到举贤,从举贤到图治,一切都要从保障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出发。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民的意识、观点、道德面貌、社会风尚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切围绕富民,“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国家要有“其举事任职虽多,不过使不困穷而已”的认识。


兵学军事家

独创军事辩证法思想


  唐甄的军事思想独树一帜,表现在他从政治、军事、天时、地利等客观具体情况去分析“知兵”的“自然之理”,而不是靠天命迷信,特别是对于战争的胜负,唐甄主张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力除以谈论鬼神来代替谈论人事之兵。


  他认为,战之必胜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取决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而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的。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唐甄提出了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潜书》中反复申述战争切忌带主观性、片面性,不仅要了解矛盾着的敌我双方,而且对矛盾着的任何一方都要一分为二,胜利才能有完全的把握。这是唐甄军事辩证法思想最有价值的内容。


  李自成、张献忠和吴三桂的故事,唐甄畅谈。他认为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失败,都是因为没能先“自固”,也就是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所致。而吴三桂“身为王者,其军多宿将战卒,蓄积数十年,金钱之富,甲兵之多,等于京师”,但是,一朝覆灭,为何?“不好计策,不下谋士,恃其强围之势,适以这其灭亡也。”也就是说,吴三桂忽略了攻守之计。


  此外,唐甄提出了“图危在安,定乱在暇”,“以战去战”,“不知兵,则仁义无用”等等诸多军事思想。相较于同时代的进步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唐甄是唯一人进行了系统的军事思想思考的。


率直四川人

批判封建专制,敢骂君主“贼”


  《潜书》所代表的唐甄思想,实则基于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由此提出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主张等。


  不得不提,唐甄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深刻、尖锐、大胆。他直言,“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他批判封建君主至尊权势的取得和专制极权的统治,是建立在杀天下之人、掠天下之财的残暴野蛮行为上的。他犀利指出,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社会,就是一部“杀人如麻”、“血流漂杵”的悲惨历史。


  对于这些祸国殃民、恶贯满盈的封建君主,唐甄慰藉则厉言,“其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他觉得即使以极刑去处死暴君昏主,亦难以抵其屠戮祸害天下人之罪。


  如此大胆的作风,有人曾怀疑是因为唐甄在政治上失意,家庭经济败落,宣泄的个人情绪。事实上,唐甄基于探索救民治国的真理这一强烈的思想动力,以其艰苦卓越的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已经做了最好的回答。并不是为了“卖文为生”,他也不怕“触时忌”,不为“应酬之文”,也不管别人“诋湮”。


  有学者说,《潜书》所表现的唐甄的进步人生观,具有民主主义的战争风骨。正如唐甄在《潜书》中曾经提到,他之所以有着直率朴实的性格,和生养他的四川这片土地有关。


/人物简介/

唐甄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市通川区人。中国近代百名进步思想家之一,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同称“四大启蒙思想家”,与吕潜、费密并称“清初蜀中三杰”。


  唐甄拥有启蒙元勋、民主先驱、市民哲学家、平民政论家、农贾经济家、兵学军事家、诗人等头衔,彪炳千古。呕心沥血三十载而成的《潜书》是其主要代表作,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旗帜。


编辑:杜畅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market/20170412/670.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李劼人和他相约: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
  • 唐玄宗夜宿梓潼 一夜美梦留故事
  • 最出名“枪手”温庭筠:一次科举替八个人答卷
  • 我们走后,李一氓的书房空荡荡了
  • 吴道子游历四川,一日画就三百里嘉陵风光
  • 李劼人:一生为生计奔波 却捐出千余件古字画
  • 关键字唐甄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艺术品经营单位 编号:510106180001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编号:川网文[2016] 714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