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文化地标:四川省社科院蜀学墙

  • 2017-03-30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曾江
  • 加入收藏
  • 分享:

蜀学为巴蜀地区自古至今的学术传统,对中国传统学术有重要贡献,与齐鲁之学、洛学、关学、闽学、徽学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术相比,蜀学有其鲜明的学术特征和强烈的巴蜀地域风格。本网“人文西南”推出蜀学系列报道。“蜀学”有多义,或指汉代文翁兴学开创的汉代蜀学,或特指与洛学、新学相对应的以宋代三苏为代表的蜀学,或指以三苏、张栻、魏了翁、李焘等为代表的整个宋代蜀学,或泛指巴蜀历代学术,等等。在这里泛指在巴蜀文化中与学术相关的那部分,核心则是历代巴蜀学术人物及遗迹、学术问题、重要学派、当代研究和传承等,侧重是宋代蜀学、清末民初蜀学和当代研究三部分。


四川省社科院大门与蜀学墙的位置。


蜀学墙第一部重要是秦汉三国时期人物,包括文翁、司马相如、陈寿等人物。


蜀学墙第二部分多为唐宋时期蜀中著名文人,诸如李白、杜甫、苏轼等。


蜀学墙第三部分有宋代李焘、魏了翁,明杨慎,清李调元等代表人物。


蜀学墙第四部分主要为近现当代人物,包括郭沫若、张大千、巴金,最后以四川省社科院老学者袁珂结尾。


蜀学文化地标:四川省社科院蜀学墙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是四川的人文社科学术重镇,在院门有一道在巴蜀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名气的“蜀学墙”,以浮雕形式介绍了20多位自古以来的蜀学重要人物,路过的人常驻足观看。就那些对蜀学或巴蜀文化感兴趣的人而言,蜀学墙也隐隐成为一个到成都应该探访的文化地标。


到四川省社科院拜访多次,但都没有逐一数蜀学墙上有哪些人物,近日到院拜访,借机到“蜀学墙”仔细看了一遍。蜀学墙以《蜀学墙记》一文作为引言,墙的背景刻画了巴山蜀水,装饰方面则使用了巴蜀青铜器、汉代画像砖等元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


《蜀学墙记》其文如下:


蜀学,天府学者之结晶,中华学术之宝藏。易学在蜀独具异彩,文脉相衍根系人皇。蜀人不出则已,出则惊人;不思则已,思则灵光。文翁兴学,相如为师,蜀学比肩齐鲁;太白邀月,东坡弘道,文宗沾溉八荒。陈寿史絜,常璩文敷,唐宋史学卓荦;儒起绝学,教兴鹤山,尊经书院复昌。沫若通才,问天释古;袁珂专学,追日流芳。大千画笔,情染山河;巴金真话,文系兴亡。经世致用担道义,赋苞宇宙飞华章。崇实不虚,文史俱长;刚柔相济,包容开放;聪慧博洽,坚韧清尚。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蜀学之魂,弥千年而耀万邦。?


文心蜀韵,今再高张。天纳三才,追求学术,龙潜碧海;府兴百学,创造新知,凤鸣朝阳。现代蜀学中兴兮,新智库一片炜煌。


落款为“继和 明泉 撰于丁亥仲夏”。蜀学墙立于2007年(丁亥年),根据落款,文章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撰写。第一次见到谭、李两位先生还是四五年前在北川县。


这次在蜀学墙下数了一遍,大致刻画了巴蜀地区自汉代至今的21位文化先贤,分别是文翁、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谯周、陈寿、常璩、陈子昂、李白、杜甫、苏洵、苏轼、苏辙、李焘、魏了翁、杨慎、李调元、张大千、郭沫若、巴金、袁珂。与《蜀学墙记》一文比较了下,文中并没有全部明确点出这些名字。应该说,其中有的人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者,蜀学墙表达所表达的是广泛意义上的巴蜀文化先贤的典型。


回顾巴蜀历史,人才辈出,灿若群星,蜀学墙显然不可能完全展示,其他重要大家如张栻、李心传、费密、唐甄、廖平、宋育仁、吴之英、蒙文通等等蜀学大家都没有在蜀学墙刻画出来,而巴蜀佛学、道教这方面的大师则都完全没有选入。蜀学群星璀璨,自然不能全部展示,蜀学墙的设计者只能从中选择若干位作为文化典型,因此选出的这20多位先贤代表了他们的学术考虑和旨趣。


蜀学墙上有两位并非巴蜀本地人士,分别是文翁和杜甫。汉代文翁是庐江舒人(今属安徽),唐代杜甫是巩义人(今河南巩义),但都曾长期寄居四川,文翁兴学化蜀,杜甫寄居巴蜀,对其后的四川学术或文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四川人在人口来源和构成在历史上变迁很大、构成复杂,但相同的是,在文化上他们都怀有深切的感谢之情,四川学界文苑更颇以此自豪,可谓是“蜀人矜夸一千载”。历代对于文翁石室和杜甫草堂都极宝重,予以修葺,遗迹留存至今,至今仍可谓“镇蜀之宝”。


蜀学墙20多人在蜀中大都留有遗迹,蜀人重视文化,怀念先贤,多建有纪念设施。与司马相如、扬雄、李白、三苏等相比,对于川外人而言严君平、常璩、谯周、李焘、魏了翁、杨慎、李调元等学者名气没有那么大,但他们在蜀学脉络上都是很重要的学者,不但各有专门成就,而且在学术史上承前启后,使得蜀学千年延续不辍。学者中最后一位是袁珂,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神话研究大家,体现了四川省社科院蜀学墙的特点。严君平为西汉蜀郡人,著有《老子指归》等为,易学、老学大家,蜀学传统中有很多学者好谈易、老,严君平可谓开“易学在蜀”、“蜀老子”两大特征之先,现在成都有君平街、支矶石街都与其有关,南北君平乡都称是君平故里。常璩为东晋蜀郡江原人,所著《华阳国志》被称为中国现存最早地方志,现在成都崇州有常璩广场,立有常璩塑像,江源镇有萃英园,其中主体建筑“肇志堂”有常璩像。谯周给多数人留下的的主要是《三国演义》里形象,然而历史中的谯周是更为复杂的,谯氏为著名的蜀中世家,谯周即其中最有名的学者之一,在当时蜀中是很受尊敬的史家,《三国志》作者、史学家陈寿即受学于谯周,在现在南充有谯公祠、陈寿万卷楼、谯周讲经图(表现陈寿从谯周受学)。李焘为南宋史学巨擘,是四川丹棱人,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巨著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李焘号巽岩,现在丹棱龙鹄山有李焘读书处、巽崖书屋等遗迹。魏了翁为南宋经学大师、理学家,是四川蒲江人,在四川蒲江有魏了翁墓、鹤山书院等处。杨慎为明代状元,拥有多方面成就的四川大学者,若论热爱巴蜀、颂赞四川、搜集整理巴蜀文献、卫护四川前贤等,在古代可能无出其右,现在在四川新都有桂湖,是纪念杨慎的专祠,现发展为四川代表性的巴蜀园林。李调元为四川罗江人,清代蜀中才子,家富藏书,刊刻《函海》等丛书,大部分为巴蜀先贤著述,现在在罗江有李调元纪念馆。总之,在四川文化先贤的故乡,多数都建有纪念设施,但蜀学墙以浮雕形式将这些先贤集中描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由四川省社科院来设计建造蜀学墙,可谓相得益彰。


记得在一位伟大哲学家的墓碑上曾刻着这样的文字。“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铭记先贤,激励后人,在某种意义上蜀学墙树立的也是这样的标杆意义。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东西两座鼓城山山形神奇似大鼓
  • 大渡河边紫打地 石达开藏宝处?
  • 古人避暑门道多
  • 历史上的“河神”
  • 古人如何避暑 锦衣五重轻薄透凉
  • 科举落榜原因奇葩
  • 关键字四川省社科院蜀学文化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