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廖场字库塔 见证乡间崇文习俗

  • 2017-03-07
  • 四川日报
  • 加入收藏
  • 分享:

成都邛崃市临济镇与雅安市名山区廖场乡接壤处,耸立着一座古老的字库塔,传承着敬天惜字的传统,如今已成为当地人崇文的象征。


字库塔建于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2013年地震时,这座字库塔“摇晃得厉害,但没有倒”,当地政府组织对其进行了修缮,并根据老人们的记忆,请工匠师傅对其之前一些损坏的雕刻进行了修复。


当年为何修建字库塔,在当地还流传着两种传说。一说,古时候文人对文字十分尊崇,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不得随意丢弃,更不可秽用,焚烧字纸可以“羽化成蝶”。另一说就是廖场位于茶马古道的官道上,来往客商很多,要修建一座石塔来镇“邪”。


廖场的字库塔究竟为何人所修造,现已无从考证。今年82岁的黄勋成老人家就住在字库塔旁,他说小时候曾听老一辈说过“惜衣得衣穿,惜字眼不瞎”的教诲:读书人不能把书垫屁股坐,这样才能成绩好;不能秽用字纸,废弃的字纸要用“惜字篼”收集起来放到字库里烧;如果附近没有字库,那就将焚化后的字纸灰撒入“清亮干净的河水中”。


名山区退休干部李义加说,过去当地大多数人家里都有“惜字篼”,废弃字纸都要集中存放在里面,因此还出现了专门的“化字队伍”。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常有村民挑着“惜字担”挨家挨户地“化字纸”。


“文昌夫子第一仙,丹青水秀出大贤。有字来把字来化,无字结个大善缘。”李义加还记得老一辈给他讲的故事,挑着“惜字担”的人走到一户人家门口,往往就会念这么一首顺口溜。


百年更迭,岁月沧桑,字库塔当年功能虽消失,但从中仍能够窥见当时社会重文惜字的风俗。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东西两座鼓城山山形神奇似大鼓
  • 大渡河边紫打地 石达开藏宝处?
  • 古人避暑门道多
  • 历史上的“河神”
  • 古人如何避暑 锦衣五重轻薄透凉
  • 科举落榜原因奇葩
  • 关键字字库塔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