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揭秘老成都: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 2017-03-02
  • 华西都市报
  • 谭曦
  • 加入收藏
  • 分享:

正在烧水的老虎灶。摄于金堂县赵镇。


农村人家的烧灶。摄于金堂县赵镇。


炭炉。


擀面饼,擀好了就拿到灶台里去烘烤。摄于金堂县。


推石磨。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这段唱词,在那个年代家喻户晓。


  她口中的七星灶,是老虎灶的一种。1917年,美国人甘博一到成都,就被这种奇特的炉子所吸引:“灶开双眼兽形成,为此争传‘老虎’名;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


  当年成都街头遍布的老虎灶,以其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灶头形状而得名。而七星灶,炉灶只是一只大缸,缸里用泥和砖砌成,上面勺子型排7个炉口,烧水方便,火不浪费,可以预热待烧的水。


  七星炉烧水用的是长嘴铜壶,壶把上缠了一圈一圈的厚厚麻绳隔热。烧水是很有讲究的,掺了冷水的铜壶壶嘴朝里面,烧得鲜开的铜壶壶嘴向外,滋啦滋啦地冒着白烟。


  打开水,两分钱一瓶,老主顾是绝不会提错铜壶的。老虎灶的温暖,不止是那个岁月里的记忆。有的老虎灶场子大,炉子后面还有专门的说书场,早晚各一场,“李伯清”们在里面说书逗乐,茶客们听书品茶,老虎灶里的人气不输戏院。


  一早一晚来炉台打开水的人很多,七星灶从不熄火。冬天的晚上,临睡前,成都人都要喊娃娃提着温水瓶来灶前打点滚烫的开水回去,洗脸、烫脚,再灌个“铁烘笼”塞进被窝,老人、娃娃睡觉就再也不怕冷了。


  最后一拨客人走了,关门时,伙计把火盖好,次日凌晨5点开门时再勾出炭花儿,把炉火燃旺。一座七星炉,就是一个小小的社区。伴随着灶上滚滚白烟,街坊邻居相聚于此,有的打了开水,顺便借炉子余温热个饭盒,烤个馒头,甚至熬点中药。


  七星炉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但土灶、土炉在旧时是家家屋里必备的。小娃娃最喜欢在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旁,听着烧柴声、炒菜声。借口给妈妈打下手,其实是围到锅边转,等到偷个嘴。


  靠灶头前,一定有几样烧火添柴的东西:吹火筒、烧火棍、火钳、火铲、火叉等。点火、添柴、吹气、疏通,样样有学问。要想烧旺一炉柴火,绝对是件麻烦又讲究技巧的活儿。


  吹火筒一般都是用竹筒,长不到两尺,竹节打通,一头吹气另一头出气。一个好的吹火筒,底端常被熏得乌黑,接嘴吹气那一端被摸得油光锃亮。火钳一般由铁匠打制,样子像剪刀。钳的一头是两个豆瓣形的把手,另一头是长长的铁脚。夹柴夹煤,主妇们用起很是顺手。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他在四川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标明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有100多张。老照片作者:西德尼·戴维·甘博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东西两座鼓城山山形神奇似大鼓
  • 大渡河边紫打地 石达开藏宝处?
  • 古人避暑门道多
  • 历史上的“河神”
  • 古人如何避暑 锦衣五重轻薄透凉
  • 科举落榜原因奇葩
  • 关键字老成都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