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榜山,位于内江市东兴区大千广场边。这里曾是科举时代张榜的地方,见证了内江无数科举人才跨进仕途。挂榜山右侧十米之外的山石上有“天开文运”四个石刻大字,因为风化缘故,现字迹已有些模糊。
关于“天开文运”要表达的含义,内江文史界有两种看法,一说是“古汉安(内江)得沐皇恩,文风大振”,另一说是内江有着得天独厚的山川地理优势,造就了内江文运昌盛。
纵览内江历史,自唐代产生第一位状元范金卿之后,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内江先后出现3名状元和300多名举人,还涌现出多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内江文史专家甘光地认为,“天开文运”恰好高度概括了内江文化底蕴。
除了位于挂榜山的“天开文运”题字外,内江还有两处“天开文运”题字,一处位于城南3.5公里外的三元塔正门第二层窗楣上,如今依然清晰可见。另一处在内江城区上南街原来的科举考棚处(现干休所),此处“天开文运”是匾额题字,据传是由时任知县的杨增辉题写。因为建设需要,大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被拆除,只有年纪大一点的内江人可能还有印象。
关于内江现存的两处“天开文运”题字,还有一段传说。
据史料统计,自唐宋以来,内江中进士、举人的数量一再创新高,到了明朝,中进士和举人的总数几乎占四川一半,甚至有一家考取七个进士的情况。不过,到了清朝进士数量却在减少。当时人们认为“文运”有所衰弱,希望“回运”。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浙江人顾文曜上任内江县知事(即知县),格外“重文教”,故在挂榜山题下“天开文运”。此外,他还主持重建了三元塔,并将“天开文运”镌刻上塔。如此一来,沱江两岸两处“天开文运”题字隔江相望、遥相呼应,寄托了先贤希祈内江文风兴盛、才俊辈出的殷殷之情。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