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王皮影,起源于南部县马王乡,自清代开始流传,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其外形、表演、音乐都有很强的川北地方特色,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年间,马王乡观音山村人何应贵创办皮影剧团,走乡串户表演,因其演技精湛,足迹遍布川北大地,故有“川北何”之称。早期的马王皮影在人物造型、景物布局方面比较粗糙,幕后操作常常需要2个以上的拦门师(俗称走影子的人)配合才能完成,鼓师、乐师等需要4人,如要聘请专职演唱人员的话,整个剧团就需要10多人。何应贵从皮影制作开始,在材料选择、皮张厚薄、雕刻制作、屏幕(俗称亮纸)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改良,在皮影人物造型上吸取脸谱、剪纸艺术和渭南灯影的优点。
从何应贵到现在的传承者何正同,马王皮影已历经七代传人。何正同也对马王皮影进行了大胆探索与改革,他将照明用的桐油灯、菜油灯改为煤油灯,并将皮影人物的提弓全固定在背部,使人物躯干和头部都可以分离,使角色以错位的方式来增加表演的灵活性、观赏性。在置景方面,何正同巧妙利用活动关节使固定的场景可以随意变换。在剧目选择上,何正同摒弃鬼怪、神话一类的故事题材,梳理出一些带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目前剧目已达上百种。
何正同还打破了马王皮影“世代单传”的传统,在当地办起皮影培训班,马王皮影也成为当地日益兴起的旅游业的固定节目,还经常在成渝等地演出。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