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张献忠在川征战遗迹 三过梓潼放下屠刀

  • 2017-01-12
  • 华西都市报
  • 姚茂强 刘虎
  • 加入收藏
  • 分享:

营盘梁上张献忠所挖山洞。


七曲山大庙内的张献忠家庙。


七曲山天尊殿。


绘图 高翔


  梓潼,位于绵阳北边,毗邻广元,是出川、北上要道,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献忠的征战版图,在梓潼留有重要遗迹。1640年,杨嗣昌挂帅出京,指挥十省巡抚共三十余万兵力,趁势想把张献忠等义军赶入川中,关门消灭于金牛道(即川陕蜀道),关系到张献忠义军存亡的“梓潼之战”拉开序幕。


  年逾七旬的周朝海,系研究文昌文化、蜀汉文化的专家,被誉为梓潼“活历史”。对于张献忠在梓潼的战争遗迹,他如数家珍:屯兵营盘梁、上亭铺大捷、认张亚子庙为家庙。


屯兵营盘梁

遗留下大小不等山洞


  从梓潼出发,向西行30公里,便来到龙顶山腰的黎雅场镇。


  借问营盘梁,一位打饼子的老人反问:“是不是张献忠屯兵的地方嘛?”老人一边揉面,一边指点,“对直向下场口走100多米,看见一座观音庙,便是营盘梁所在地。”


  登上营盘梁,山梁脊较平,五座山包相连。有自古留下来的四口塘埝,水洁净清彻,终年不枯竭,是安营扎寨的好处所。


  营盘梁附近山坳住着一位90岁的老人汤仕雄熟知旧事。“在营盘梁的山腰上,还保存着张献忠扎营挖出的山洞,大的能容下二三十人,小的也能容纳下十多人。小时候躲雨经常进去,听祖辈说那是张献忠屯兵开挖的。”


  山洞很多,互相连接,多则容纳二三十人、少则十多人。汤仕雄回忆,上世纪70年代,山洞挖出过几口大罗锅,发现过一个龙浮雕的铜碗,口径约15公分,碗底有两厘米见方的柱脚。“估计是张献忠屯兵时,曾在山洞埋锅造饭。”


  在黎雅场镇西北十几里的金龙乡凤凰村苏氏宗族碑文中有如下记载:“我祖自大明以前居此土,考古碑与寺钟碣,朗朗可查,至遭献忠之叛,稳居龙安古城苏家坝……复回坝子苏家湾。但谱失无稽。惟核前人意纸薄,始知我祖勤生置业数处,守业无失……”此碑尚巍然耸立,足以证明张献忠确经黎雅无疑。


上亭铺大捷

张献忠伏兵重创明军


  张献忠与杨嗣昌的战争中,上亭铺大捷是其生涯重要一战。


  蜀汉文化专家周朝海说,张献忠入川后,明总兵贺人龙,怕误中张献忠埋伏之计,屯兵广元不进,万元吉指挥不动。张献忠沿途布置“探子”对明军这些行动了如指掌。十月二十五日攻克剑州。杨嗣昌错误估计,以为布置了四川各县地方军及豪绅沿途阻截,他从汉中抄栈道(小道)到剑阁,把义军阻于广元、剑阁之间。


  十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到剑阁时,闻知张献忠直下绵州(今绵阳市),明军紧紧尾随不舍。张献忠分析杨嗣昌心理,如果知道他占领绵州,就无法控制义军了。绵州是南达成都,东走潼川,西扼龙安(今平武、松潘),北锁川陕蜀道之要冲。绵州丢失,成都就危在旦夕。


  “张献忠分析这种情况后,反以少数军力攻绵州,而把四五万大军潜伏在梓潼庙垭至上亭铺四五公里小道两旁的古柏丛林之中。”周朝海解释,古柏丛林的山势盘桓陡削,故名寨子山。左是群柏丛密,右有悬崖壁挺。悬崖下是九曲潼江,险窄栈道,穿林而过。“从丛林中窥视栈道,清晰如镜;从栈道望丛林,黑黝黝一团,更难见到林中埋伏的大军。”


  十月三十日,黄昏将至,千军万马的明军主力接踵而至,等到主力过半之际,养精蓄锐的义军从丛林中倾师而出,拦腰把杨嗣昌主力截为数段。枪剑如云,刀矛如雨,人喊马叫,杀声震天。右是悬崖,后退是绝坎,明军有的交出武器,有的下跪乞降,有的奔林乱窜,横尸断路。


  六七万主力,溃不成军。据《纪事略》记载:“梓潼一战,累骨如山,十三省大军,丧殁殆尽。当是时也,青燐蔽野,号声盈耳,伤心惨目,有如是耶!忠乘势略绵州、罗江、德阳等处。”残余明军想退绵州,张献忠部李定国埋伏于绵州亢香铺,又一伏击,前部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1641年春,张献忠再经梓潼赴剑阁,在梓潼灵阳庙又与明守军一战,然后绕剑阁,北返广元回到陕西汉中。


认祖文昌

张献忠过梓潼“忍杀”


  说起张献忠在梓潼的故事,除了一系列战争,其在梓潼县城北七曲山大庙,认文昌庙为家庙(当时称太庙)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其三过梓潼,放下屠刀,或因“梦人以宗弟红柬来谒,诫以勿杀邑民”。


  张献忠北上抗清死后,清王朝统治了四川。为了避清朝祖庙之名,把太庙改称大庙。


  《小腆纪年附考》:献贼遣其党据保宁,先是闯贼命其将马科寇川北。献忠至,走陕西,闯遣贺珍统前锋王老虎等复来争,孙可望与战而败。献忠自往救之,过梓潼之七曲山,见文昌题额张姓,日:“此吾祖也”。追上尊号曰始祖高皇帝。


  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内高阜之“风洞楼”,曾塑张献忠座像,在清乾隆年间为地方官吏捣毁。但在清王朝统治的两百多年期间,农民怀念张献忠,长期香火不绝。“大西王”张献忠绞杀四川,为何梓潼人保其家庙而怀念他呢?《蜀碧》云:献初过梓潼,梦人以宗弟红柬来谒,诫以勿杀邑民。晨起语人,曰:“此文昌帝君也,神姓张。”献云:“咱一家兄弟人,何忍杀之。刀梓潼得全。”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东西两座鼓城山山形神奇似大鼓
  • 大渡河边紫打地 石达开藏宝处?
  • 古人避暑门道多
  • 历史上的“河神”
  • 古人如何避暑 锦衣五重轻薄透凉
  • 科举落榜原因奇葩
  • 关键字张献忠历史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