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在四川流传了数百年的童谣,讲述的就是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留下千船沉银的传说。
张献忠真的在四川留下了千船沉银?300多年来,清朝政府、川军都曾展开过疯狂的寻宝。而有记载的藏宝地之一——彭山江口,由于不时发现明代银锭、钱币等文物,更引来无数淘宝人。
沉银缘何起?
说到江口沉银遗址,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扑朔迷离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事件。
张献忠,陕西延安人,明末农民起义军中一支重要力量的领袖人物。张献忠和他的起义军在占领武昌后建立大西政权,并于1644年攻克成都后正式建立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并开展了一系列政权建设。
1646年,清军南下,大西政权内外交困,张献忠带着几十万人准备撤退,想沿岷江南下转移财物。可天有不测风云,据四川大学教授江玉祥介绍,张献忠在彭山江口镇河道内遇到从乐山来的明朝将领杨展,杨展凭火攻以少胜多,张献忠战败沉船,大量财物沉于江底。
沉船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关于这个地方,史料上有两种记载,一种是打仗前张献忠就在这里埋了一些财宝;另一种是打仗中,战船烧毁后沉下河中。所以考古队选择这个地方不是无缘无故的。”江玉祥说。
宝物沉何处?
史料记载,张献忠起义后,一路烧杀抢掠,搜刮了不少财宝。《明史·张献忠传》中记载,张献忠的大西军1636年攻破河南许州时,“获物资巨万”;1641年攻破湖北襄阳,抢得巨额军需饷银;1643年,攻破武昌楚王府,“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还有史料记载,张献忠“发银六百余万两,赈济饥民”。据此,有专家大胆推测: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其财富也许已达几千万两白银之多。然而有关张献忠沉银的地点,众说纷纭。从史料记载看,有两个地方成为猜疑的对象。
一是成都的望江楼公园。
清人吴伟业所著的《绥寇纪略》中记载:张献忠“移锦江而涸其流,穿数仞,实以黄金瑶宝……然后决堤放流,名曰‘锢金’”。意思是张献忠拦断锦江的某处,把亿万财富埋入其中,最后放水淹埋,让后人找不到。这个说法,《明史》也认可:“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张献忠的宝藏,似乎就埋藏在锦江的某一段。
关于寻找张献忠宝藏最轰轰烈烈的事件,当属1939年川军在望江楼公园外锦江河上的寻宝行动。成都市档案馆至今藏有一份名为“四川省会警察局卷宗”的档案。这份档案记载,当年主持寻宝发掘的川军高级将领幸蜀峰向省政府呈交报告,报告获批后,幸蜀峰带着上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在望江楼公园外拦断锦江。令人惊喜的是,仅仅一个月后,传说中的“石牛”就出现了,当时轰动了整个四川。因为石牛的出现,正暗合了“石牛对石鼓”的歌谣,预示了宝藏真的存在。随着工程推进,这支掘宝队伍还挖到了刻有“张”字的条石等,但后来因为锦江汛期到来,掘宝行动宣告结束。
二是彭山。
清人杨鸿基《蜀难纪实》记载:“于是括府库民兵之银,载盈百艘,顺流而东。至彭山江口,初心忽变,乃焚舟沈镪而还。”这是说张献忠主动沉银在彭山江口处。
曾出任杨展幕客的费密则在其所著的《荒书》里这样写道:“丙戌正月,忠尽括四川金银作鞘,注彭山县江。杨展先锋见贼焚舟,不知为金银也。其后渔人得知,展始取以养兵。”意思是杨展在江口与张献忠部队打了一仗,后来通过渔民捞起的东西,才知道水下有财宝。与张献忠同时代的彭遵泗写《蜀碧》时,也称“献忠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展闻,逆于彭山之江口……”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从江口沉银遗址历年文物出水情况来看,沉银地点为彭山江口似乎更能站得住脚。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