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平常所见到的街道都是整条的,可是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却有一条“半边街”。这条街就是仁和区同德镇的同德街。
很早以前的同德街顺着山势修建,从小河边沿着半山坡修建到垭口镇,街道是卵石或青石板铺就的不规则路面。这条狭窄弯曲的长街东南北三面是彝族聚居区,西南面与云南接壤,两省以街中心为行政区域边界线,靠山的半边街属于四川管辖,临河的半边街属于云南管辖,因两省各半边而被称之为“半边街”。
据史料记载,明朝年间,同德镇一带常闹旱灾,庄稼连年颗粒无收。人们打井找水,一连挖了七七四十九口井,就是挖不出水来。
民间传说,八仙中何仙姑路过此地,生恻隐之心,抛出三颗莲子,在街后的荒坡上开出三朵莲花,人们齐心协力在这里挖井挖出清水。从此以后,这里有了水的滋润,大家的日子开始富裕起来,乡民饮水思源,将“半边街”改称为“莲花地”。
若干年之后,有一个新县令坐轿路过这里,掀开轿帘见街上人流熙攘,问师爷此地如此繁华,何地也?师爷说此地名曰“莲花地”。县太爷听了说:“棉花地,嗯,好地名。何不在街门上书写?好让南来北往的过客都知道!”县太爷耳朵背,把“莲”字听成了“棉”字,师爷不敢声张,急忙取出笔墨伺候。县太爷提起狼毫在集镇门上写下了 “棉花地”三个大字。就这样,“莲花地”又改成“棉花地”。
民国初期,“棉花地”成为云南、四川两省乡民进行互换、互买物资的交易地,市场异常繁荣。1914年起,当地治安情况不断恶化,杀人、抢劫、烧房子、争地盘等事件接连不断,时有死人事件发生,加之两省乡民经常为物资交换扯皮,矛盾日趋恶化。
1944年,当地政府为使两省边界乡民和睦相处,特意将“棉花地”改为“同德”,意为两省乡民和睦相处,同心同德共患难。此后,同德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后该地置镇,名为同德镇。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