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家在成都的日子

  • 2016-09-20
  • 华西都市报
  • 朱文建
  • 加入收藏
  • 分享:


  在世人的印象中,诗圣杜甫好像总是一个人忙忙碌碌、东奔西走,鲜见家人的身影。其实,杜甫一直跟家人在一起,不离不弃,哪怕就是最艰难的日子。杜甫跟妻子、儿女的感情很好,甚至包括他的几个兄弟。在成都的那一段生活,是杜甫和家人难得的平静好时光。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这是杜甫在《成都府》中对蜀景的最初印象。


  杜甫经过长途艰难跋涉,终于摆脱了中原战乱,初到成都。但见华屋叠城,笙箫不绝,一派生机盎然,喜悦的心情中间杂着对故乡的眷恋——他是离故乡越来越远了。最后又安慰自己说:“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显出几许的无奈。


  杜甫虽然在成都只待了短短几年时间,但这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不仅是他诗歌创作辉煌的时期,也是他和家人度过的一段难得的快乐时光。


  在历史记载中,杜甫家人的信息并不多见。但从片言只字中,我们仍不难查找到杜甫和家人的大致情形。“十口隔风雪”,杜甫来成都前,除他外,全家有10个人。这是一个不小的家庭,可见杜甫当时也是拖家带口。


  一个男人要撑起这么大一个家,不说那时的战乱时代,就是现在来说,也是十分不容易。杜甫无愧是一个好男人,好父亲。


  杜甫30岁时娶少卿杨怡20岁的女儿杨氏为妻。凭他的本事,完全可以给杨氏一个不错的生活环境。杜甫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746年,他带着家人到京都长安赶考,满以为会谋个一官半职,但科举考试被奸贼李林甫所把持,竟无一人被录取。生活无着的他,找了个看兵库大门的活。工资太低,根本养不起一大家子,就把家人送到附近的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暂住。


  安史之乱起,杜甫看大门的活儿也干不下去了,带着可怜的一点积蓄回家探亲。一进门就听到哭泣声,他回来晚了一步,小儿子饿死了,妻子望着儿子的尸体痛哭不止。


  杜甫站立良久,已然无泪,写下《自京赶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风雪交加,一片凄凉,杜甫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从756年到759年入川前,杜甫又经历了不少磨难,他把家人暂时安顿到富县的羌村。


  杜甫曾在唐肃宗的朝中做了一个左拾遗的小官,被贬后回羌村探亲。家人见他回来,都十分吃惊,兵荒马乱的,还以为他早就不在人世了。杜甫颇为感叹,我怎么丢得下这一家人?这是让他日夜牵肠挂肚的亲人们啊!


  一家人嘘唏抹泪。夜深人静,老两口在飘忽的烛光下无语,感觉像是做梦一样。《羌村》诗说:“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乱世里能生存下来,纯属偶然,真的命大。


  这里实在不是人呆的地方,说不定哪阵真的就没命了,自己死了没啥,杜甫放不下的是这一大家老小,他得担当起男人的责任。唐玄宗避乱都入蜀,杜甫一个平头百姓也没得说,759年十二月底,他携家拖口也来到了成都。


  杜甫虽初来乍到,地疏但人不生,蜀中有他的诗哥高适在蜀州当官,还有他的舅父。二十四舅翻越秦岭入蜀,到青城上任,杜甫亲往相送,《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说:“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青城漫污杂,吾舅意凄然。”


  765年,杜甫离蜀后,想去湖南郴州投奔另一个舅父崔韦,不想客死半道,可见杜甫的舅父之多。


  杜甫到成都,一家人先在浣花溪边古寺里暂住下来。在筹划修建草堂茅屋时,杜甫有个表弟王司马,第一个送来了建房款:“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760年秋,草堂茅屋落成,高适送来米面,邻居送来生活用品相贺,“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说明杜甫的邻里关系搞得非常不错。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这是最开心的事。《江村》诗说:“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字里行间,流露出难得的欣慰和闲情。


  可以看到,老夫子和老妻一边下着棋,一边看着一旁的小儿子敲针作钩,准备钓上两三条鱼大吃一顿的情景。望着一家人其乐融融,老夫子快颠碎的心稍稍放了下来,感叹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落景下高堂进舟泛回溪


  杜甫和妻子杨氏有3个儿子、2个女儿,《北征》里说:“床前两小女。”幺儿在奉先县时饿死了,剩下两个儿子,杜宗文和杜宗武。杜宗武是小儿子,用针敲钓钩的,就是他。大女儿叫什么没有提及,小女儿叫熊儿。


  这样算来,之前所说的“十口隔风雪”,还差4个,应该是杜甫的4个兄弟。之前他们一直住在一起,这样才凑得够数。4个兄弟分别叫杜颖、杜观、杜丰和杜占,离开奉先县后,3个大兄弟各奔东西,两个去了山东,一个去了其他地方,只剩下小兄弟杜占一直跟着他。


  就是这样,杜甫在成都的家人也有7个,全靠他一肩挑。养活一大家,实在不易。杜甫到成都后,没有一官半职,后来挂了个工部员外郎的职,没多久也辞去了。生活上,基本靠朋友高适、严武等接济度日,倒也混过得去。


  没有吃的了,他就毫不客气地给高适寄诗说:“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锅儿都快吊起当钟敲了。高适抽不开身,赶忙托人送来生活品,解燃眉之急。


  杜甫饮酒做诗,也不忘陪妻。他陪着杨氏在浣花溪泛舟,“落景下高堂,进舟泛回溪。”在水边荡着小船,欣赏着草堂的居住环境,有水有树有成片的竹林,真的是幽居僻静,难得的一方静土。


  杨氏跟着杜甫漂泊浪荡,40岁就显出一副老太相。但在杜甫眼里,她还是那么年轻美丽,肌肤如玉,半点没有嫌弃之意,这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761年春,杜甫在《进艇》中说:“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蝶影翻飞追逐,小儿子在水里嬉戏,江水碧绿,波光闪烁。船上带着才煎好的茶汤和现榨的甘蔗汁,虽然是装在不起眼的土里巴几的罐罐里,但喝起来也不比装在玉碗里差。和老妻厮守在一起,这就是杜甫人生最大的幸事。


  杜甫出远门时,任命兄弟杜占为家庭校检官,嘱咐说:“鹅鸭宜常数,柴荆莫浪开。”乱开门丢了鹅鸭可惜,就要少吃两顿肉了。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杜甫的大儿子杜宗文老实本分,小儿子杜宗武聪明伶俐。他很喜欢杜宗武,想以后让他继承自己的诗学。


  杜甫经常教杜宗武做诗填词,做得不对就摇头指点,做对了就大加赞赏,显出拳拳慈父心。对杜宗文,叫他多干活路,挑水浇园,反正有的是力气,和幺爸杜占一起维护草堂园林。


  杜宗武的生日到了,杜甫写诗鼓励道:“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又有《又示武宗》说:“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15岁的杜宗武已长大成人,杜甫对他抱以极大希望。


  文人好酒,杜甫亦不例外,成天豪饮,伤了他的身子,50多岁已是病魔缠身。草堂园里,专门辟出一块地来种草药,以供专用。


  杜甫手抖得厉害,端半碗水都是翻江倒海。杜宗武身体也渐弱,见他手直抖,不禁哭了,叫他别抖啊!杜甫则很想得开,笑着安慰他说,你哭我手战,我笑你身长。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出川后,杜宗武竟病死路上。


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


  杜甫对兄弟的情谊也颇深,在成都安顿下来,又想起在外的兄弟,夜作《春夜》说:“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只得遥望夜空,万里传情。


  764年秋,大兄弟杜颖千里迢迢从山东赶来成都看他。家人相见,喜不自禁,杜甫赶忙喊儿子快去买酒割肉,尽情相欢。


  又请来南邻的朱老头,北邻的阮生之辈,指着杜颖说:“这是我大兄弟,特来看我的。”大家纷纷举杯,可喜可贺。


  杜甫在成都本来过得好好的,高适病故后,他还可以依靠严武。765度年四月,严武也病故了,杜甫一家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


  这年秋天,杜甫带着家人离蜀东去,一叶孤舟顺江漂流。《旅夜抒怀》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及家人的命运,从此来了个大逆转。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风雅总督 吴棠引昆曲班入川留一地残败
  • 数学“学霸”秦九韶巧断农夫边界案
  • 蜀学大师“高考”被淘汰 张之洞破格录取他
  • 内涵美女花蕊夫人 赵光义得不到便毁之
  • 中国首位方言大师扬雄 一篇辞赋敲开仕途大门
  • 南宋四大家之一范成大 地道巴蜀迷 吟赞百花放
  • 关键字杜甫成都杜甫草堂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