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偷有文化真可怕

  • 2016-09-18
  • 华西都市报
  • 加入收藏
  • 分享:

小偷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产物,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职业,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围绕着小偷这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历朝历代的史书和野史,都有大量的记载,可谓一大奇观。在古代,如果小偷遭遇文人,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


遇到君子,小偷也变成君子


  小偷,也被称为梁上君子,这个雅号的发明者为东汉名士陈寔。


  《后汉书》记载,陈寔退休后回到乡里居住。某年大荒,有个衣食无着的乡民夜间潜入陈家,躲在房梁上,伺机偷窃。陈寔发现后,将子孙们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能不自我勉励。做坏事的人不一定本性就坏,只是平时不注重品行修养,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房梁上的这位先生(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大惊,赶忙跳到地上磕头认罪。打量一番后,陈寔对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想必是家里太穷了吧?”于是,送了他两匹绢布,勉励其弃恶从善。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都为陈寔的义行善举所感动。从此,当地再没有发生过盗窃之事。


  无独有偶,《后汉书》还记载了一个更为动人的故事:一次,有人偷牛,被主人捉到后,偷牛者跪地请求道:“恳请您把我送到官府,我愿意接受法律的任何制裁,只求您不要把这事告诉我们乡的王彦方(王烈的字)。”


  听到这个消息,王烈立刻派人向失主谢罪,并给小偷送布一匹。对此,大家都觉得奇怪,王烈说:“这小偷怕我知道他的过错,可见他有羞耻之心。有羞恶之心的人,必能弃恶向善。我这么做,就是要激励他改过自新。”


  王烈确实有先见之明。后来,有个老人丢失了一把宝剑,捡到宝剑的那人,就一直在路旁等候。直到黄昏时分,才等到前来寻剑的老人。老人问其姓名,不曾想,竟是以前的那位偷牛者。


  这两名小偷,因为遇到了正人君子,从而把自己也变成了君子。


听到诗文,小偷也略知一二


  明朝嘉靖年间,苏州有个家徒四壁的老儒沈文卿,因天冷受冻无法入睡,见一小偷进屋,也懒得声张。就在一无所获的小偷准备离去时,老先生从容道:“劳你白跑一趟,送你一首小诗吧!”说罢即吟其诗:“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走一遭。架上古书三四束,也堪将去教儿曹。”


  闻此,小偷“含笑而去”。这个“笑”颇值得玩味:是笑老儒穷酸迂腐,还是笑自己运气不佳?这笑是嘲讽、苦涩,还是同情、辛酸?真可谓一笑胜千言,无声胜有声。


  与老儒沈文卿相比,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小偷就不那么客气了。从山东潍县辞官回家后,一个雨夜,难以入睡的郑板桥见有小偷光顾,随即告知:“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腹内诗书有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转身欲走,他又叮嘱:“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感觉到小偷已逃到室外,郑板桥则大声表示歉意:“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赶豪门。”听到这两句,小偷不禁“噗哧”一笑。这个笑,当是听懂了板桥先生的幽默诙谐。


  与这两位戏谑小偷的文士不同,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却被小偷一顿好骂。曾国藩虽然勤奋好学,但天资并不聪慧。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来到曾家,从门缝中看到有年轻人正在读书,就躲在屋檐之下,想等对方就寝后,进屋偷点什么。左等右等,那人却总在背诵同一篇文章。


  半个多时辰后,听他仍背得结结巴巴,等不及的小偷不禁火冒三丈,进屋大骂道:“我听了3遍就会背的文章,你背了一个时辰还没背出来。你这个水准,还读什么书?”


  骂毕,小偷真的将文章背了一遍,才扬长而去。小偷的这一骂,让曾国藩羞愧难当。从此,他更加发奋,终得以名垂青史。


吟诗作词,小偷也文采飞扬


  以上几位,只能算作略知诗文。小偷中,亦不乏工诗善词者。


  先说明朝的一个故事。一天,杭州一名私塾先生授完课回家,饥肠辘辘的他,只能将躺在缸底的数十粒细米熬成一瓯稀粥。喝粥时,见鼻中呼出的气息将碗里漂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顿时诗性大发:“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吟罢两句,接不下去了。当他捧着粥瓯踱来踱去时,从床底下突然冒出两句:“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好句,好句!”夸完后,老先生才意识到家中有不速之客。


  原来,两手空空的小偷准备离开时,却听到一阵脚步声,于是潜入床下。见室主死活想不出后面两句,忍无可忍的他于是出口相帮。


  再看一则北宋时的故事。一个元宵夜,宋徽宗率群臣到宣德门城楼上,看到兴高采烈的百姓或观看精美宫灯,或欣赏精彩歌舞。这种繁华热闹、其乐融融的景象,让他喜不自胜。宋徽宗传旨:取出宫廷美酒,每人赏赐一杯。


  突然,侍卫押来一名女子,说她喝罢御酒,竟偷金杯。闻此,宋徽宗问她是否知道,这一偷窃行为,按律法是要实施杖刑的。没想到女子竟镇定自若,随即口诵一首《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你看,既理据充分,又不经意地将皇恩和孝道蕴含其中。有此慧心妙语,心情大好的宋徽宗,自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赐其金杯后,又派卫士将她护送到家中。


  今日的小偷若看到这些,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当然,他们会不会读书,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东西两座鼓城山山形神奇似大鼓
  • 大渡河边紫打地 石达开藏宝处?
  • 古人避暑门道多
  • 历史上的“河神”
  • 古人如何避暑 锦衣五重轻薄透凉
  • 科举落榜原因奇葩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